金秋九月,期路白苗族乡松树坡村的百合种植地里,清甜的香气漫过层层田垄。村民万玉能站在田埂上,望着长势喜人的百合田,眼里满是期待,“已经可以采收了,按现在采收情况来看,预计亩产1.5吨,每亩产值高达4万元,预计将有220万余元收入!”这位曾在湖南深耕百合种植的年轻小伙,用一粒“致富种”激活了苗乡产业新动能。

从“湘地经验”到“苗乡沃土” 跨区域种植的“破题”与“深耕”
万玉能与百合的缘分始于湖南。早年外出闯荡的他,在湖南学习百合种植技术六年有余,从选种、田间管理到市场对接,积累了成熟的经验。“湖南的气候适合百合,但期路白高海拔、土壤疏松,空气湿度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百合肉质更厚实、香味更浓。”万玉能敏锐捕捉到期路白地区特色农业潜力。
“家乡的发展需要特色产业,百合比传统作物玉米、生姜更有发展市场,我要把技术带回来,让老乡们也能端上‘致富碗’。”抱着这一想法,今年年初,万玉能流转60亩土地,带着湖南的优质种球和技术团队回到松树坡村,开启了他的“二次创业”。为适配苗乡气候,他改良了种植间距、调整了施肥周期,确保百合在滇南高原“扎根”。如今,60亩百合长势喜人,印证了他的判断:苗乡的土地,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丰产”更“共富” 一颗百合串起民族团结同心链
万玉能的百合基地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成为民族团结的“连心桥”。为降低村民参与门槛,他推出“种球提供+技术全程指导+包回收”的合作模式:村民投入风险小,只需按标准种植,收获后由万玉能承担销售;采收期日均雇佣30余名村民务工,其中80%是少数民族群众,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
首年60亩百合刚成熟就被江浙一带的经销商预订一空。“村民们看到了实惠,积极性特别高,已经有十多户农户主动报名,说明年要跟着种。”万玉能说到。明年他将带动更多种植户,扩大种植到200亩,预计产值可达700万余元,并继续为村民提供种球和免费技术培训,确保“种得出、卖得好”,让民族团结的果实更甜、更稳。
从“一粒种”到“产业链” 小百合撬动乡村振兴
期路白苗族乡的百合种植,是民族乡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当地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农业。百合种植,正是通过引入致富带头人、对接销售渠道的产业形式,推动了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色农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