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索引号
    mzszrzyj/2025-00854
  • 发布机构
    蒙自市自然资源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5-09-23
  • 时效性
    有效

蒙自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前 言

蒙自市地处红河州东部,位于云南省“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中滇东滇东南石漠化生态修复带,在红河州“一屏两带、多廊多点”的生态格局中,涉及红河干热河谷地带、南溪河、沙甸河等水系生态廊道,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节点。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孕育了极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筑牢国家西南边陲生态屏障,按照《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扎实推进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云自然资便笺﹝2023﹞1677号)等相关要求,结合省级“双重”规划,省级、州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蒙自市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蒙自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后简称《规划》)。

规划期为2021-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其中近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

规划范围为蒙自市行政辖区内的全域国土空间,下辖5街道4镇4乡。

第一章 生态现状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 形势与要求

一、面临形势

党的二十大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蒙自市是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地处岩溶(喀斯特)地区,区域内石漠化、水土流失分布较广,生态系统多样性、脆弱性、敏感性并存,受历史上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局部地区过度开发等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加快推进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二、要求

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保护自然价值、增值自然资本的同时,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生态安全,增强蒙自市经济社会发展韧性,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开展生态修复应着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改善生态产品需求和供给的适配性。

丰富乡村振兴内涵。围绕“生态宜居”要求,优化乡村国土空间功能布局,着力打造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有效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供给,助推乡村振兴。

第二节 自然地理概况及生态现状

一、生态区位重要

蒙自市是我国西南内陆通向中南半岛地区的咽喉,处于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两大“扇面”的交汇点,是滇中经济圈通往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十字路口,是我国陆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从全省看,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中滇东滇东南石漠化生态修复带;从州内看,蒙自市在红河州“一屏两带、多廊多点”的生态格局中,涉及红河干热河谷地带、南溪河、沙甸河等水系生态廊道,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节点。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孕育了极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二、北回归穿境而过,高原立体气候明显

北回归线横贯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干湿季节分明,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同季,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山区气候较坝区差异明显,降雨量又普遍比坝区增多,且各地点的气候特征具垂直分异大于水平分异的特点。

三、自然资源富集,生物资源丰富多彩

境内气候具有北热带到南温带各种类型,植物资源丰富,仅高等植物就有200余科,500余属,2500余种。竹类、菌类、药用植物数百种,牧草百余种,害草40余种。在全国植物分类中,以蒙自命名的植物有48种(其中木本25种,草本23种)。

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国家保护兽类中列为二级保护的兽类毛冠鹿、大灵猫、小灵猫,列为三级保护的兽类尚有香獐、青羊、岩羊、水鹿。鸟类中列为一类保护的鸟类尚有斑嘴鹈鹕、彩鹳、黑鹳。列为二类保护的鸟类尚有蜂鹰、雀鹰、苍鹰、凤头鹰、鹊鹞、白头鹞、白鹇、白腹锦鸡、灰鹤、雕鹗、鹗、红隼。

第三节 生态修复成效

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2020年,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为良好,全市5个出境断面平均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目标要求,全市11个市控及以上断面中Ⅲ类水断面5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92.8%(2014年)提高至97.5%。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南湖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6.4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较“十二五”末增加14.39%,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41.20%,建成绿道92.5公里,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二、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截止2020年,蒙自市完成了陡坡地生态治理、面山通道绿化、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珠江防护林三期工程人工造林、珠江防护林退化林修复、省级低效林改造、国家森林抚育、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等项目实施,建设规模达到49.46万亩,投资62072.65万元,义务植树415万株,蒙自市林地面积达92599.18公顷,占市域总面积的42.65%,较2010年的91675.50公顷增加10923.68公顷,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覆盖率和蓄积量稳中有升。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建立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2965.27公顷,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成果编制,整合优化后蒙自市分布4个自然保护地,为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蒙自长桥海国家湿地公园、云南蒙自南湖省级森林公园、云南蒙自五里冲省级湿地公园。进一步完成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立,全市布置6个样方监测点监测,同时,在长桥海水库及周边进行不定期移动巡护监测,及时了解迁徙候鸟的动态、种类和数量以及疫源疫病等。

四、废弃矿山有序修复,示范项目全力推进

蒙自市共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142个,完成2022年重点生态区历史遗留矿山图斑20个,启动云南红河哀牢山与岩溶断陷盆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蒙自市子项目),推进落实52个示范图斑生态修复工作,系统推进EPC模式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图斑,持续关注剩余62个图斑自然恢复情况。

五、耕地保护成效凸显

全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面积44.0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90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5.6万吨。2014-2020年,共实施8个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总规模2378.73公顷,补充耕地数量258.56公顷。通过综合治理,有效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推进

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蒙自市全市水质情况基本稳定。截至2020年底,五里冲水库和菲白水库的水质都维持在Ⅱ类水平。南湖经过换水后,水质得到改善,目前能达到Ⅳ类水质要求。

工业废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行业和企业实行逐步淘汰的办法降低其对水环境的污染风险;通过搬迁大屯片区选矿企业、综合整治涉重企业以及让涉重废水进行零排放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工业废水对外环境的污染;对现有工业企业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和节水审计措施,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与产品,从源头上减少废水产生;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新鲜用水量,工业废水污染进一步得到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水平不断增强。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精准施药等技术,进一步减少化肥氮磷流失,降低农药对土壤和水环境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得到控制。

七、城乡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截止2020年,蒙自市辖区内共有南湖公园、森林公园、文澜公园、北平公园、人民公园、新安所公园、红河大道带状公园、生态河带状公园等8个公园,服务半径约62.36%,城市绿地率达36.4%。全市范围空气质量逐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92.8%(2014年)提高至97.5%。创建9个省级生态乡镇、8所省级绿色学校、4个省级绿色社区、18所州级绿色学校、68个州级生态村委会(社区),水田乡嘎马底村委会成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城乡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第四节 主要生态问题及风险识别

一、全域系统性问题分析

近年来,部分区域生态功能存在退化,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城镇建设等人为活动挤压生态、农业空间,生境质量一般,生态系统恢复力较低,生态廊道、生物廊道的连通性、完整性不够。

二、生态空间存在的问题

生态空间存在历史遗留矿山点多面广,生态修复难度大;土流失治理任务繁重,石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森林整体质量不高;工程性缺水严重,缺水类型日益复杂等问题。

三、农业空间存在的问题

农业空间面临耕地质量等别偏低,陡坡耕地占比高,耕地破碎化严重;农村两污治理不到位,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程度持续下降,人居环境问题有待提升等问题。

四、城镇空间存在的问题

城镇空间存在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有待提升;城镇蓝绿空间占比不高,品质有待提升;城市生态空间破碎化、孤岛化现象突出等问题。

五、风险研判

自然灾害威胁风险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石漠化及水土流失加剧区域生态安全风险;生态系统压力加大;生态修复投入不足,区域生态功能脆弱未得到根本改善。

第五节 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新指引;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为蒙自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机遇;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蒙自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动力。

二、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蒙自市面临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两山”转化新通道不畅等诸多挑战。

综合判断,未来一段时期,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历史机遇。在新的起点上,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切实破解难题。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部署,深化、细化蒙自市国土空间规划中关于生态修复的目标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发展与安全,以系统解决核心生态问题、筑牢滇东南水土保持廊道、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的问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助力蒙自市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修复遵循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全方位问题诊断,整体规划,突出综合效益。

坚持因地制宜。遵循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立足区域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和主体功能定位,确定生态参照系,因地制宜提出适宜的生态修复途径和措施。

坚持突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谋划生态修复重点项目,突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时代特征。

坚持统筹衔接。服从同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上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落实规划对空间的布局和安排,衔接各部门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规划,强化规划的统领性和空间落地性。

坚持量力而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资巨大,要综合考虑财力支撑能力,先急后缓,远近结合,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工程化和过度景观化。

坚持多方参与。坚持行政逻辑与技术逻辑相结合,广泛征求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社会公众等意见,在规划编制的各阶段充分论证,确保规划科学合理。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目标定位

1.生态宜居的水韵湖城

落实红河州建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响应蒙自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定位,以大屯海、长桥海为核心,统筹周边山水林田湖草要素,以沙甸河、沙拉河、犁江河等主要河流水系为依托建设生态绿道。高质量建设滨水经济带,依托蒙自山体、湿地等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形成可供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品质,绘就公园底色,打造人文生态共融的精致城市生活空间,建成生态宜居的水韵湖城。

二、总体目标

全市生态安全格局全面优化,加强重要生态区域、主要生态廊道、关键节点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使国土空间生态系统“通经络、强筋骨”,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健康稳定,滇东滇东南石漠化生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干热河谷水土保持功能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碳汇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高;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障。退化耕地得到有效整治,乡村环境整洁有序、舒适宜居,农业空间绿色高效。城市蓝绿网络基本完善,城镇空间更加生态宜居。生物廊道、绿色廊道、生态文化融合廊道完整性和连通性进一步提高,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建成生态宜居的水韵湖城。


第三章 生态修复布局

第一节 总体格局

综合蒙自市自然地理和生态空间特征,坚守蒙自市生态安全底线,提炼山水格局和生态功能格局,构建“一带两廊多点”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

“一带”指红河干热河谷地带,涉及红河谷两岸的冷泉镇西南部和水田乡西南部,重点加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维护红河流域生态安全。

“两廊”指滇东南水土保持廊道、沙甸河-犁江河-绿水河生态廊道。滇东南水土保持廊道涉及鸣鹫镇东部和老寨乡西部,重点加强流域范围内的植被恢复,减轻石漠化影响,防治水土流失,提升生态环境。沙甸河-犁江河-绿水河生态廊道涉及文澜街道中部、观澜街道中部、雨过铺街道东部、新安所街道中部、草坝镇中部、冷泉镇东部、水田乡东部和期路白乡西部,加强“三河”生态廊道空间管控,重点加强流域内水环境生态治理,维护沙甸河、犁江河、绿水河流域生态安全。

“多点”指五里冲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节点。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湖泊水面等生态斑块的保护修复治理,保护自然生物栖息地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第二节 修复分区

在云南省、红河州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基础上,结合蒙自市生态本底条件,基于“一带两廊多点”生态修复格局,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行政边界完整性,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5个生态修复分区,分别为红河流域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生态修复区,南溪河流域石漠化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五里冲、庄寨水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区,大屯海、长桥海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区,犁江河、沙拉河流域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区。

3.2-1 蒙自市生态修复分区一览表

省级规划分区

州级规划分区

级修复分区

范围

面积(公顷)

滇东滇东南石漠化生态修复带

泸江河流域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治理区

南溪河流域石漠化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

鸣鹫镇:大石板村、猛拉村、鸣鹫村、舍所坝村、杨柳河村、扎门村、红河州芷村林场
西北勒乡:大丫口村、他期口村、西北勒村、香塘村、左美村、红河州芷村林场
老寨乡:白牛厂村、菲土村、古布龙村、老寨村

58464.76

五里冲、庄寨水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区

新安所街道:新庄村
芷村镇:白诗村、白石岩村、黑拉冲村、红河州芷村林场、老芷村、联合村、桥头村、石马脚村、岩蜂窝村、一碗水村、扎租白村、芷村
期路白乡:白猛孔村、红河州芷村林场、蚂蝗冲村、莫别村、期路白村、松树坡村、突吐白村

50730.64

大屯海、长桥海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区

观澜街道:碧云村、碧色寨村、姜家寨村、十里铺村、仁厚村、永宁村
雨过铺街道:观音村、马房村、田心村、新光村、雨过铺村、云南锡业公司、大台子村
草坝镇:波黑村、草坝农场、草坝镇公有山、草坝镇政府、大郭西村、大洛就村、富民村、建设村、就能村、马街村、明白村、十九村村、仙景村、新沟村、一村村、依三则村

29279.82

犁江河、沙拉河流域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区

观澜街道:土官村
文萃街道:陈家寨村、红寨村、水沟村、余家寨村
文澜街道:东村、多法勒村、落龙庄村、起龙居、三义居;
新安所街道:大新寨村、响水河村、新安所村

14142.97

红河流域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生态修复区

文萃街道:白路脚村、红河州芷村林场、云南锡业公司;
新安所街道:何家寨村、红河州芷村林场;
冷泉镇:楚冲村、夺底村、鸡白旦村、冷泉村、舍利马村、所本底村、小新寨村、兴隆村、红河州芷村林场
水田乡:嘎马底村、鲁嘎村、水田村、斜坡村

64513.12

图3.2-1 蒙自市生态修复分区示意图

一、南溪河流域石漠化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

该区域主要包括鸣鹫镇、西北勒乡和老寨乡等地区,涉及鸣鹫镇大石板村、猛拉村、鸣鹫村、舍所坝村、杨柳河村、扎门村,西北勒乡大丫口村、他期口村、西北勒村、香塘村、左美村,老寨乡白牛厂村、菲土村、古布龙村、老寨村,红河州芷村林场。

主要生态问题:此区域内地形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是蒙自市境内高海拔和低植被覆盖度的地区,区域内地貌多为土石山区,土层较薄,独特的岩溶地形地貌造成了土壤层的相对贫瘠且易流失,有限的土地承载着过多的压力,使生态环境原本十分脆弱的岩溶地区森林植被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高差大,坡度陡,雨热同期,植被遭受破坏后,土地石漠化与水土流失伴生,导致耕地被侵蚀,土壤肥力降低,粮食增产难度大,水源枯竭,灌溉面积减少,农户人畜饮水、生产生活困难。石漠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治理难度加大,成本大幅增加,严重制约了全市林业的快速发展。

主要修复方向与措施:重点实施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对天然林、水源森和防护林的保护管理,通过封育恢复自然植被,促使其逐步向常绿阔叶林演化,恢复水源涵养和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崩岗治理为辅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对土地利用进行长期科学的规划,保证土地的充分利用,防止森林被破坏,禁止乱砍滥伐,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切实加强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监督检查,对造成矿山环境破坏和污染的限期整改和恢复治理,推进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二、五里冲、庄寨水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区

该区域主要包括新安所街道、芷村镇、期路白乡等地区,涉及新安所街道新庄村,芷村镇白诗村、白石岩村、黑拉冲村、老芷村、联合村、桥头村、石马脚村、岩蜂窝村、一碗水村、扎租白村、芷村;期路白乡白猛孔村、蚂蝗冲村、莫别村、期路白村、松树坡村、突吐白村,红河州芷村林场。

主要生态问题:此区域分布自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五里冲水库、庄寨水库、菲白水库等,其主导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区域内多为山区,生态环境对涵养水源较敏感,存在森林退化、森林保土蓄水能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涵养水源能力较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主要修复方向与措施:应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的改造与建设,适当增加林种数量,控制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恢复与重建自然生态系统,规划建立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强化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合理利用生态景观优势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在开展生态旅游时,要注意保护好天然林区、水源涵养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其保护生物物种增殖和繁衍的功能;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对规模水产养殖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减少农村生活污染对库区水质的影响。

三、大屯海、长桥海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区

该区域主要包括观澜街道、雨过铺街道及草坝镇等地区,涉及观澜街道碧云村、碧色寨村、姜家寨村、十里铺村、仁厚村、永宁村,雨过铺街道观音村、马房村、田心村、新光村、雨过铺村、云南锡业公司、大台子村,草坝镇波黑村、草坝农场、草坝镇公有山、草坝镇政府、大郭西村、大洛就村、富民村、建设村、就能村、马街村、明白村、十九村村、仙景村、新沟村、一村村、依三则村。

主要生态问题:该区域主要涉及大屯海和长桥海水域及其滨湖带,是蒙自市主要的地表水体和重要的天然湿地,区域内城镇规模急剧扩张,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截污治污不到位,入湖河道水质差;湖滨缓冲带、绿色廊道生态修复存在局部过度“景观化”问题;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功能退化的风险。

主要修复方向与措施:紧紧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核心目标,实施流域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优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加大湖滨缓冲带和入湖河口湿地建设,改善入湖水质。大力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开展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生态特色美丽乡村。

四、犁江河、沙拉河流域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区

该区域主要包括观澜街道、文萃街道、文澜街道及新安所街道等地区,涉及观澜街道土官村,文萃街道陈家寨村、红寨村、水沟村、余家寨村,文澜街道东村、多法勒村、落龙庄村、起龙居、三义居,新安所街道大新寨村、响水河村、新安所村。

主要生态问题:该区域是蒙自市中心城区、产业园区的集中地带。区域内开发强度较大,生态环境承载力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资源依赖程度高,自然生态空间缩减,水生态环境受农业、工业生产及城镇发展影响较大,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

主要修复方向与措施:以人居环境提升和建设用地整治为主要方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开展城市增绿扩绿,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实施水系连通,连通河湖水系形成绿色生态网络,提升区域生态斑块连通功能;优化城区蓝绿空间网络,增强防洪、排涝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红河流域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生态修复区

该区域主要包括文萃街道、新安所街道、冷泉镇及水田乡等地区,涉及文萃街道白路脚村、云南锡业公司,新安所街道何家寨村,冷泉镇楚冲村、夺底村、鸡白旦村、冷泉村、舍利马村、所本底村、小新寨村、兴隆村,水田乡嘎马底村、鲁嘎村、水田村、斜坡村,红河州芷村林场。

主要生态问题:本区水土流失、石漠化仍较严重,生态脆弱,植被稳定性差,土壤一旦流失,生态恢复重建难度极大;森林质量较低,树种结构单一,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局部区域呈逆向演替趋势;石漠化加剧生境碎片化,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多种珍稀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主要修复方向与措施:本区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为重点,持续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严禁陡坡垦殖,控制人为活动对土壤造成侵蚀,实施山区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或发展经济林及果林,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强林地管理,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对现有林地的封山育林力度,加强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河流两岸林地建设,保护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自然植被,着力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能力;加强石漠化区域治理工作,对潜在石漠化区域进行持续监测及管理,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第三节 重点区域

一、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该区涉及观澜街道碧云村,文澜街道落龙庄村、多法勒村、余家寨村,新安所街道响水河村、新庄村,草坝镇公有山,鸣鹫镇大石板村,芷村镇一碗水村、岩蜂窝村、联合村、桥头村,冷泉镇冷泉村、小新寨村、所本底村、兴隆村、鸡白旦村、楚冲村、舍利马村,西北勒乡大丫口村,水田乡水田村、斜坡村、鲁嘎村,期路白乡期路白村、莫别村,红河州芷村林场等,区域重点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和中、幼龄林抚育工程,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林木多样性,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大湖滨缓冲带和入湖河口湿地建设,改善入湖水质。

二、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域

该区域主要涉及文萃街道白路脚村,新安所街道何家寨村,草坝镇就能村,芷村镇白石岩村、桥头村,老寨乡古布龙村,水田乡嘎马底村、斜坡村,云南锡业公司,红河州芷村林场等,区域重点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及预防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能力。

三、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区域

该区涉及西北勒乡西北勒村、左美村、他期口村、香塘村、大丫口村,红河州芷村林场,云南锡业公司等,区域重点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保护现有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度,完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石漠化动态变化趋势。

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该区涉及文澜街道落龙庄村、余家寨村,文萃街道白路脚村,观澜街道碧色寨村,新安所街道何家寨村,草坝镇就能村,鸣鹫镇鸣鹫村、猛拉村、舍所坝村、扎门村、大石板,芷村镇一碗水村、老芷村村、黑拉冲村、白石岩村,冷泉镇冷泉村、小新寨村、舍利马村、兴隆村、鸡白旦村、夺底村,西北勒乡西北勒村、大丫口村,水田乡嘎马底村、水田村、斜坡村,期路白乡期路白村,红河州芷村林场等,区域重点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以恢复矿区植被和动植物栖息地,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和消除地质灾害为目标,科学布局废弃矿山治理工程,逐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通过自然恢复、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措施,实施地形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提升矿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恢复能力。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该区涉及观澜街道十里铺村、仁厚村、永宁村、碧云村,芷村镇所本底村,冷泉镇夺底村,期路白乡突吐白村,水田乡嘎马底村,红河州芷村林场等,区域重点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大珍稀物种保护力度,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工作。

六、农业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该区涉及新安所街道新庄村,草坝镇仙景村,鸣鹫镇大石板村、舍所坝村、扎门村、杨柳河村、鸣鹫村、老寨乡白牛厂村、老寨村、古布龙村,西北勒乡他期口村、西北勒村、香塘村,芷村镇老芷村村、扎租白村、黑拉冲村、白诗村、白石岩村,冷泉镇冷泉村、所本底村、兴隆村、楚冲村、舍利马村等,区域以推进农业空间生态修复为主,提高农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增强农业空间生态功能。

七、城镇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该区涉及文澜街道三义社区,文萃街道红寨村、水沟社区、起龙社区、东村村,观澜街道十里铺村、土官村,雨过铺街道新光村、雨过铺村,新安所街道新安所村,草坝镇政府等,区域内以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修复山水格局,恢复水系循环网,连通蓝绿网络,提升城镇生态韧性为主。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生态空间主要任务

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突出对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恢复,候鸟主要迁徙路线保护,古茶树生境保护修复。加快推进滇东南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维护生态安全。

二、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扩大森林面积

科学开展造林绿化,推进重点区域绿化,扎实做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等措施,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强化公益林管护,禁止毁林种植经济作物。加强本土物种生境保护恢复,连通物种迁徙扩散生态廊道。

三、加强重要河流水系保护修复

以流域为单元,从上游到下游,从山上到山下,采取水源地保护、水量调度、生态补水、河湖水系连通、污染源控制等措施,结合河道清淤与防洪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重要水源地和江河湖泊生态功能。

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核心目标,“退、减、调、治、管”多管齐下,逐步构建流域健康水循环体系。以沙拉河、犁江河、南溪河、杨柳河等水系为重点,实施水系保护治理攻坚战,构建河流绿色廊道,恢复自然岸线、岸带植被、动物栖息地,提升岸带生态功能,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以长桥海、大屯海等为重点,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修复退化湿地;以蒙自五里冲饮用水源保护区为主,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修复。

四、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坚持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综合运用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生物修复、保护性耕种、封山育林等措施,加强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自然生境和生物群落,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土地资源安全永续利用。

重点推进西北勒乡等乡镇极重度石漠化区域和重度石漠化区域的综合治理,加强冷泉镇、水田乡、芷村镇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严控生态极脆弱区域矿石开采等人类活动,因地制宜实施坡耕地坡改梯工程,逐渐恢复区域植被覆盖度,遏制石漠化侵蚀和水土流失趋势,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开发与利用。

五、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

加快推进以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云南蒙自长桥海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蒙自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的保护和建设,有效保护珍贵自然景观资源、地质地貌、古树名木及其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

在保护地内设立明显的标桩、标牌,对动物主要栖息地、觅食区域和历史文物遗迹处设立明显标志;在自然保护地建设生态廊道、动物通道等设施,配备动物救护、病虫害检疫放置等设备,强化野生生物保护设施建设,全面增强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其生态文化价值。结合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带动生态空间整体保护修复,形成与森林、湿地与河流等生态系统共荣共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对于自然种群较小和生存繁衍能力较弱的物种,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措施,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营造良好生物栖息环境。

六、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激励机制,推行市场化运作、开发式治理、科学性利用模式,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及重要水源地周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采取消除矿山地质安全隐患、地形地貌重塑、植被恢复、土壤重构、废弃土地复垦利用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快推进全市142座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工作,到2035年,力争实现全市历史遗留矿山动态清零。

第二节 农业空间主要任务

一、持续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田生态景观塑造

通过实施土地平整,修建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农田生态防护林体系,对涉及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加强沟、渠、路、边坡综合治理;实施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顺应自然山水格局及区域地形地貌,实施精细化、生态景观化的生态整治,建设集中连片程度高、设施配套齐全、高产稳产、生态环境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加快优质耕地规模化和集聚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按照“耕地下山、林果上山”的空间置换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将难以或不宜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逐步转换为可以长期稳定利用耕地,总体提升耕地质量。

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

深化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普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垃圾收集、污水处理普及率;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河沟池塘的清淤和生态化治理,改造建设公共厕所,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对村落空间进行整体美化,加强村内道路、公共空间、庭院空间的景观提升和绿化改造,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绿美乡村的建设。

三、提高农业废物回收利用率,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重点推动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区域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推广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通过种植绿肥和豆科等养地作物,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化肥使用量;推进农药废弃包装和地膜回收利用,实现废弃物无害化处置;保持河流自然岸线,维护田间沟渠边缘植物,提升农田沟渠、塘坝的生态自净功能;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效率,根据环境承受能力适时控制养殖规模。

第三节 城镇空间主要任务

一、加强滨江岸线管控,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加强犁江河、沙拉河等滨水岸线管控,划定生态缓冲带,开展生态缓冲带综合整治,控制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开发活动,逐步清退低效、污染的传统工业,推进老旧工业改造,提升滨水地区生态活力,大力保护修复沿河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步伐,构建蓝绿生态网络体系

通过人行道绿化和行道树改造等集中连线的道路绿化建设,构建城市绿化系统;加强生态公园建设,新建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休憩功能的街头绿地;加强林荫庭院小区建设,在楼前屋后的空闲地见缝植树,并继续推行沿街单位拆墙透绿、建绿,把庭院绿化与道路绿化融为一体,实现绿色共享;加强绿色停车场建设,利用乔木分割停车场的车辆间隙,形成林荫覆盖,打造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等绿地景观。

三、整治城镇人居环境,全力提质改造

以文澜街道等中心城区范围为标杆,按照“聚焦民生、补齐短板,生态精致、宜居宜业”的原则,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使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生活。

加快完善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有效地处理城区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有效地收集、分类运输城区的污水,提高污水分类处理效率,避免不同污水混合排放。进一步加强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保障公众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

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生态景观品质

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对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新安所历史文化名镇等保护力度,通过城镇沿路、滨河、沿湖、街区等绿化空间、滇越铁路文化带、碧色寨、冯家寨等传统村落文化带等点、线空间进行有机串联,连接新安所历史文化名镇、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文旅资源,统筹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生态旅游路径,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凸显自然和人文资源富集区的特色,推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第四节 生态廊道和网络构建

以重要山脉、河流水系、重要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重要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为脉络,衔接大江大河保护治理,落实和细化州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明确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构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廊道体系。

衔接红河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及蒙自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依托沙甸河、犁江河、绿水河等河流,构建沙甸河-犁江河-绿水河生态廊道,通过建设柔性岸线、绿色护岸等方式,改善河流生态,提高生境异质性和生态亲和性。打造滨水生态空间、绿色游憩走廊。以修复治理滇东南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为目标,依托已有山脉、湖泊、河流等自然要素,构建滇东南水土保持廊道,重点加强流域范围内的植被恢复,减轻石漠化影响,防治水土流失,提升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的有机串联和合理布局,促进三类空间的统筹协同和融合共生。


第五章 项目部署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生态修复分区的基础上,以重点区域为指引,根据生态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和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和恢复能力,落实省、州级重点工程部署,统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修复,共部署13个重点项目,全域全要素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第一节 生态空间修复项目

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推动森林、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能力,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固碳增汇能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力度,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

5.1-1 生态空间生态修复项目

1.蒙自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加快推进云南红河哀牢山与岩溶断陷盆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蒙自市子项目),蒙自市2022年度重点生态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实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遏制水土流失,提升区域地下水功能、水源涵养能力,改善矿区生态状况。

2.森林保育及水源涵养综合治理重点工

涉及蒙自市全域,加快推进蒙自市林产业保护与开发项目、蒙自市国家储备林续建项目、中央造林补贴项目等项目的实施。实施营造林工程、中幼林抚育、林地提质改造、人工造林等措施,提升蒙自市森林覆盖率,改善森林整体质量,增强病虫害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3.南溪河流域石漠化与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涉及鸣鹫镇、老寨乡、西北勒乡,持续推进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采取天然林保护、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措施,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加强公益林建设与管护,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提升区域植被覆盖度,实现森林质量提升。

4.五里冲、庄寨水库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工程

涉及芷村镇、期路白乡,重点推进五里冲水库、菲白水库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工作,开展河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河流两岸林地建设,保护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自然植被,提升区域水土保持能力;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5.红河流域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

涉及冷泉镇、水田乡,以红河流域为重点,推进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和修复河谷、岩溶地区森林、草地、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防治石漠化及水土流失。开展森林、草地修复,实施天然林保护、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湿地保护恢复、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提高岩溶地区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质量与保土蓄水能力。

6.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工程

推进沙甸河-犁江河-绿水河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修复河流周围山体、水体、护道绿化,采取水文化景观提升等措施,同时利用山体、河道充分发挥优势,维护培育和持续监管,建设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形成山水相依、林泉相伴的河流。推进蒙自市米轨生态旅游廊道建设项目,开展滇铁路生态廊道保护修复,以蒙自海关旧址等重要节点为重点,提升沿线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多类型森林步道,推进文化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融合。

第二节 农业空间修复项目

积极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统筹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开展耕地提质增效和退化耕地治理,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管控修复,加强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实施乡村国土空间治理、农用地综合整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乡村国土绿化美化、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推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和质量等级,改善农田及周边生境,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强化农地景观和绿化隔离功能,打造秀美宜居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塑造独具蒙自魅力的乡村风貌。

5.2-1 农业空间生态修复项目

1.红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涉及冷泉镇、水田乡。推进农用地整治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改善红河干热河谷地带耕作条件,逐步提升农田蓄水保土能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推进耕地提质改造,降低耕地破碎化程度,提升农田生态治理,促进耕地增质增量。发挥“河谷气候”优势、“光热资源”优势和“立体农业”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维护农田半自然生境,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提升农业生态功能与生态价值。

2.南溪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涉及鸣鹫镇、老寨乡、西北勒乡,推进耕地提质改造,降低耕地破碎化程度,提升农田生态治理,改善耕作条件,逐步提升农田蓄水保土能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促进耕地增质增量。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协调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的关系,优化农村土地格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大屯海、长桥海湖滨湿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涉及草坝镇、文澜街道、观澜街道等,持续推进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改善农田蓄水保土能力和农田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强化大屯海、长桥海湿地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保障河湖生态用水,以水生植物群落恢复与重建、土著鱼保护与群落恢复、湖内生态保育为重点提升水环境质量。

4.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涉及蒙自市全域,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打造秀美宜居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塑造独具蒙自魅力的乡村风貌。

5.蒙自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涉及蒙自市所辖的所有乡镇,通过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产业导入、乡村振兴等,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空间功能和价值,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节 城镇空间修复项目

开展城市绿地建设,水系生态修复整治、城郊结合部存在污水治理等工作,提升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推动蒙自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5.3-1 城镇空间生态修复项目

1.犁江河、沙拉河流域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涉及文澜街道、文萃街道、新安所街道等区域,以提升人居环境为目标,对犁江河、沙拉河、沙甸河、新沟等穿越城市的重要自然生境进行修复治理,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布设等工程,提升重要水体环境治理,构建城市生态廊道;推进城市绿道建设,打造城市慢行系统;开展城郊结合部村庄污水治理等,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推进实施城市近郊森林抚育、储备林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市森林和森林乡村建设,突出城市面山、交通廊道、郊区村庄绿化美化,森林景观质量精准提升,构建城市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屏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人居环境质量和宜居度。

第四节 支撑体系建设项目

一、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1.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依托红河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平台,与红河州、蒙自市内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将符合地方实际的做法经验融入到地方的技术规范、标准的建立制定当中。

2.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

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在冷泉镇、水田乡等干热河谷区域,探索耐旱植物种植、节水灌溉等生态修复技术,并建设示范点。

石漠化区生态修复:结合蒙自市石漠化实际情况,研发适宜的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技术,并构建生物防火隔离带。

野生动物与植物保护:建立野生动物救助站,开展重点保护植物的人工繁育与保育,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3.碳汇机制探索

积极探索碳汇交易与金融支持机制,拓宽林业碳汇价值实现路径。

二、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监测监管,构建重大工程监测监管平台。提高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评估与监管能力,强化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工作。

1.生态修复工程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依托国土空间信息平台,运用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监测监管互联互通平台,建设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平台,强化工程成效监测评估,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数据管理,实现生态修复重点项目从立项、实施到验收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全过程留痕、全流程监管。

2.自然生态系统调查和监测评估

开展生态状况调查,充分利用国土“三调”、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地理国情监测以及其他有关调查成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健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系统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科学评估国土空间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开展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研判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实现生态风险预警。

三、生态资源保护能力建设

围绕提升森林、草原等主要生态资源保护能力,全面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有害生物防治、种质资源保存、基层管护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

1.森林草原防灭火体系建设

开展火灾风险防范工程及城镇周边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森林草原火灾预警监测体系,防火阻隔系统建设,防火应急道路建设,森林草原防灭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加强森林草原消防能力,实施防灭火物资储备工程。

2.有害生物防治

加快监测站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络,开展长期监测,加强检疫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应急防治指挥调度,完善有害生物、疫源疫病等防治减灾体系,强化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处置能力。

3.生态气象保障

依托既有平台,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评估预警能力。加强重大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提高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评估、生态安全气象风险预警和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能力,强化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及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气象保障服务。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生态修复型作业能力。加强生态气象基础支撑能力,提升生态气象数据处理和应用水平。

四、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提升基层站所能力,以“标准化、规范化”为重点,加强重点生态区域基层工作站所、管护站点及科技推广站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优化管护站点布局,改善管护用房条件,提高配套基础设施、装备建设水平。

五、乡土苗木培育保障

建立保障性苗圃,重点保护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开展种质创新与苗木培育工作,为生态修复提供充足优质的苗木资源。

关于《蒙自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解读

经蒙自市人民政府同意,《蒙自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于2025年9月12日正式印发实施,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

(一)什么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规划》是国土空间重要专项规划,是一定时期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

(二)为什么要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1)生态地位重要但问题突出

蒙自市生态区位关键,位于云南省“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中滇东滇东南石漠化生态修复带,在红河州“一屏两带、多廊多点”的生态格局中,涉及红河干热河谷地带、南溪河、沙甸河等水系生态廊道,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节点。然而,长期发展过程中,蒙自市面临诸多生态难题。生态功能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生态系统质量不高,三类空间缺乏缓冲过渡带,水土资源匹配性差等全域系统性问题凸显。生态空间存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历史遗留矿山问题多、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状况;农业空间耕地质量偏低、自然灾害频发、受污染耕地治理难度大;城镇空间周边生态环境受损、蓝绿网建设滞后、绿色生产进程缓慢。同时,还面临自然灾害威胁加剧、外来物种入侵等风险。

(2)政策导向与发展需求驱动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进的大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明方向。蒙自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蒙自市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规划体系,以应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迫切需求,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

二、《规划》出台的依据

本规划编制严格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依据《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扎实推进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便笺办发〔2023〕1677号)文件要求,参照《云南省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并结合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省级、州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等进行编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合法性。

三、《规划》范围与目标

规划基准年:2020年

规划期:2021—2035年

规划范围:蒙自市全域国土空间,下辖5街道4镇4乡

规划对象与总体目标:以蒙自市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对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着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与完整性,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碳汇能力,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生态基础。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五个章节:

前言。总结了蒙自市生态区位的优势与生态功能定位,简述规划编制的政策背景与意义,明确规划期、基准年、近远期划分以及规划范围。

生态现状与面临的形势。阐述蒙自市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形势与要求,结合现状生态本底特征(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系统多样、生物物种丰富)从以往生态保护修复成效、主要生态问题等层面分析机遇与挑战。

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持系统修复、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突出重点、坚持统筹衔接、坚持量力而行、坚持多方参与的6个坚持为原则。

旨在落实红河州建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响应蒙自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滇东滇东南石漠化生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干热河谷水土保持功能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碳汇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高;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障。退化耕地得到有效整治,乡村环境整洁有序、舒适宜居,农业空间绿色高效。城市蓝绿网络基本完善,城镇空间更加生态宜居。生物廊道、绿色廊道、生态文化融合廊道完整性和连通性进一步提高,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建成生态宜居的水韵湖城。

总体布局。落实蒙自市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一带两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在云南省和红河州修复分区和重点区域基础上,结合蒙自市生态功能和生态脆弱区域分布特点,将蒙自市细化为5个生态修复分区。

主要任务。生态空间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推进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野生动植物保护,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农业空间上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核心,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生态保护,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空间上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城镇生态修复,完善蓝绿交织网络,推动公众参与及宣传教育,提升城镇生态环境品质,打造韧性城镇空间。并在三类空间相互影响区域上打通生态绿色廊道、完善城市蓝绿网设施、构建生态文化融合廊道,包括建设生物廊道、绿色廊道,串联历史文化遗迹打造特色旅游廊道,促进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项目部署。落实省、州级重点工程部署,统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修复,共部署13个重点项目,全域全要素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五、《规划》的特点

(一)系统性强

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从全域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生态问题,将各类生态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系统规划和布局,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功能提升。在总体布局中,“一带两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以及修复分区的划分,都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各区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修复体系。

(二)目标明确且具阶段性

规划不仅明确了2035年建成生态宜居的水韵湖城、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等长期目标,还制定了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使规划实施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通过分阶段目标的设定,能够有步骤、分重点地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有序完成,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问题导向突出

紧密围绕蒙自市面临的生态问题制定修复策略和任务。针对石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修复等突出问题,明确重点区域和关键工程,如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对滇东滇东南石漠化生态修复带实施专项治理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注重协同与融合

强调部门协同、区域协同以及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在保障机制中,建立多部门联合执行管理机构,促进部门间的协作;在任务部署中,将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如在农业空间生态修复中,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五)强调创新与科技支撑

积极探索创新政策体系和生态修复技术,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出建立林业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的经营模式、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等创新举措;在技术支撑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为生态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一)规划历程

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5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正式全面启动编制。

2023年6月,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以《关于扎实推进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云自然资便笺〔2023〕1677号)文件,对地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具体政策要求。

2023年11月,由蒙自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2024年1月,开展了《蒙自市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和重点工程布局研究专题报告》和《蒙自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与问题诊断研究专题报告》2个专题研究。

2024年5月,蒙自市自然资源局组织相关单位及各乡镇(街道)对《规划》相关成果进行第一次征询意见。

2024年8月1日,在完成规划方案初稿的基础上,针对规划方案进行了公众征求意见。

2024年8月,针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2024年10月,再次征求各乡镇、街道、各部门意见。在完成征求意见后,上报红河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审查,由红河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在蒙自对《规划》进行了州级技术评审。

2024年12月31日,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后再次征求各乡镇、街道、各部门意见。

2025年5月—2025年6月,送交红河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地图审查,修改完善后形成报批稿,提交蒙自市人民政府。

(二)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包含:一文本、一说明、一图集,具体为:

(1)一文本:《蒙自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2)一说明:《蒙自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规划说明。

(3)一图集:《蒙自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图集(15张图)。

部分内容因涉密及敏感信息未予公示。

(三)规划执行与适应性管理

(1)规划指标

本轮规划各项指标数据均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属性为预期性指标,实施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分析总结各类工作成效经验,进行动态适应性管理,实时调整任务指标。

(2)重点工程与子项目

划定重点工程充分响应上位规划部署,包含蒙自市相关领域多类子项,部分子项目尚处于前期筹备阶段,需切实结合实际执行条件进行动态增减调整。

(3)资金保障

本规划的前瞻性要求充分考虑地方生态修复需求,并针对性部署储备相关项目。大量的项目计划与资金需求必然存在地方财政保障困难的矛盾。2021—2035年期间匡算总投入约127.8149亿元,需阶段性复核评估规划资金保障力度,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调整各项投入。

(4)监测监管

现阶段生态修复工作监测监管主要依托中央、省级国土空间信息平台,成立跨部门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追踪跟进专班,实时关注各类规划工作推进情况,修复成效,及时介入动态适应性管理,科学评估优化项目措施、投入以及任务指标。

七、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解读单位:蒙自市自然资源局

联系人:赵俊

联系方式:0873—3992528

联系地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天马路23号蒙自市自然资源局